苏菲·卡尔(Sophie Calle),威尼斯,1980年
当“道德”撞见“艺术”,界限和准则似乎就变得模糊。逃脱道德的限制,对每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胜利。但艺术家是否有权利用作品去侵犯他人的生活,以及破坏既定的道德准则?我们又会为了艺术去原谅什么?
01
苏菲·卡尔(Sophie Calle)
苏菲·卡尔被公认为是一位以侦探式的方式去追踪陌生人和调查他人私生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也唤起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乌力波(Oulipo)”的文学运动。
《威尼斯系列Suite Ve?nitienne》
苏菲·卡尔《威尼斯系列》,1980年2月15日
1980年1月末,苏菲·卡尔在一个艺术开幕式上得知一位叫作“Henri B.”的男人即将前往威尼斯,便带着一部相机与一顶金色假发开始了威尼斯的跟踪计划。
苏菲·卡尔《威尼斯系列》,1980年2月19日
为了找到Henri,卡尔拨打了上百家酒店的电话,甚至曾打算贿赂警官。在持续数日的调查后,头戴金色假发的卡尔终于找到了Henri,而后开始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中对Henri和其女伴进行跟踪拍摄。
苏菲·卡尔《威尼斯系列》,1980年2月21日
对于卡尔来说,这项“艺术工程”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行动上的热烈迫切与情感上的抽离形成的巨大反差。这本名为《威尼斯系列Suite Ve?nitienne》的书也成为卡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地址簿 The Address Book》
1983年,卡尔在巴黎捡到了一本通讯录,并在物归原主前复制了所有内容。随后,她给通讯录里的每个联系人打电话或见面,意图在他人的口中了解册子的主人是谁。
在和这些人的谈话里,卡尔搜集着关于这位叫“Pierre D”的主人的信息。她将所有的谈话都记录下来,并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把结果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法国的《解放日报Liberation》上。
后来,这位通讯录的主人起诉了卡尔,并威胁声称要把其裸照发布在报纸上,但未果。很多人猜测是因为Pierre实际上并没有她的裸照。但是,卡尔将这“裸照威胁”也加入进了整个作品之中,并集合成册出版,题为《地址簿The Address Book》。
《酒店L'Hotel》
1981年2月16日,卡尔成为了威尼斯一家酒店的清洁工。这份持续了三个星期的工作,给予了她窥探住客行囊以及隐私的机会。
苏菲·卡尔《酒店》,28号房间
她翻弄每一位住客的行李,记录、拍摄着行李箱中的物品和书信。她将住客的香水喷到自己身上,用化妆品给自己化妆,甚至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在房门外时,她也会偷听房间内的谈话内容。
苏菲·卡尔《酒店》,44号房间
苏菲·卡尔《酒店》,47号房间
她将拍摄的这些照片,以及关于这些照片的介绍文字和日记整合起来,于1983年出版,题为《酒店L'Hotel》。30年后,卡尔在2011年的麦迪逊大街上的洛厄尔酒店(Lowell Hotel)举办了一个装置艺术展,并邀请所有人进入自己居住的酒店房间进行观看,作为弥补年轻时《酒店L'Hotel》这一作品的悔意和弥补。
02
埃恩·斯文森
(Arne Svenson)
60岁的美国艺术家埃恩·斯文森在家中透过窗户偷拍着附近的邻居,并将作品在当地的画廊展出。
这些作品引发了巨大争议,他虽因侵犯个人隐私为由被邻居起诉,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权帮助他胜诉了。
对于斯文森来说,拍摄这些私密性照片是为了观察人类存在的细微形态。“我认为没被彩排过的部分才是最值得去捕捉的。”他说道,“相比记录一个人说的话,我更爱这个人说话中间的停顿与呼吸。”
03
温·德尔维
(Wim Delvoye)
艺术家温·德尔维常以其创造性和令人震惊的艺术项目闻名于世。他反复将吸引力与令人厌恶的东西联系起来,创造出内在矛盾的含义。
2004年,他在北京郊外饲养了大约100头猪,并给猪纹身。他说:“我想给这个世界展示一种会动、会呼吸,也会死亡的艺术。”
温·德尔维利用看似污浊不洁的猪的意象,与各种文化形成对立。通过呈现前后的视效,他表达着对艺术被高度商品化的讽刺。他认为给幼猪纹身,并在它死去后收获艺术品的行为就像是一种投资。以及现在的艺术界,人们购买艺术品也是一种投资,而不是真心喜爱。
04
圣地亚哥·西耶拉
(Santiago Sierra)
圣地亚哥·西耶拉一生关注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常常用近乎“残忍”的方式剥削他们的自尊,以此激发观众来收获尖锐的情绪。
在纽约,他以很低的薪水要求流浪汉面对墙壁一动不动地站立一小时;在古巴,他用低微的酬劳在六个失业青年的背上画线形纹身,象征着资本主义架构里,连人的身体都是可以用金钱购买和改变的;还是在古巴,他用碎零钱让十名工人对着镜头自慰,旨在展现人们对于金钱的屈服……
西耶拉说:“有些人批评我让人站立一小时,但走一个街区,你会看到工厂的守卫一天需要站立八小时。那些批评我的人或许从来不需要工作,但我要表达的是当今社会中极端的劳务关系。”
05
戴安·阿勃丝
(Diane Arbus)
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立志于把畸形人、变性人、裸体主义者等作为正常人和社会主流的背面进行探索。
戴安·阿勃丝《一个在婚礼上拿着花的女孩》,康涅狄格州 ,1964年
她的取景总是带有喜剧性的元素,但画面内的主人公却总是悲惨地被社会排挤。这些“不同的”人在她的闪光灯下也被照得轮廓清晰、备显孤独。
戴安·阿勃丝的作品在MoMA展出时,工作人员每天清晨都要去擦掉人们吐在她作品前的口水,因为当时几乎所有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艺术。
道德,是划在地面、街区和道路上的警示线,大部分时间里它存在的形式只是二维平面的;而艺术绝对是三维甚至以上的(尤其是一般人群尚无法理解或接受的那部分)。所以,当多维的艺术与二维的道德碰撞遭遇时,道德就如同艺术手指上那只不停地来回往复爬动的蚂蚁。
精彩回顾:
古画中的胖娃娃究竟有多可爱?
高品位人士必读!5分钟带你领略2019全球重要大展
全球最美的女性艺术家,究竟美在何处?
[编辑、文/李欣桐]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