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涛/文
每次用滴滴打车或uber约车出行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慨于“分享经济”模式给人带来的便利和优惠,但你可曾想到,在最初,“分享经济”并不是人类有意为之的“发明创造”,它只不过是一次无心插柳的意外之喜而已?
其实,不止是共享经济,很多伟大企业和商业模式的创立,在最初,都不是基于伟大的理想,他们或许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或许是因为某一次“意外事故”。
交不起房租,他们推出了“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模式的鼻祖并不是uber,而是美国的创新企业Airbnb——它的业务模式,就是让人们把自己空余的房间或者房子拿出来出租给旅客。
据Airbnb创始人之一Nathan在接受《创业美国》节目采访时披露,他们三个创业小伙伴当年创办Airbnb的时候,根本没有“分享经济”这个名字,只是因为付不出房租,才想到把自己房间出租给来旧金山开会的人,这之后才萌生创业想法。
Nathan Blecharczyk、Joe Gebbia 和 Brian Chesky,这三个以前没钱租房子的穷光蛋变成了如今的亿万富豪,还因为开创了分享经济这个商业新方向,开始影响世界经济的格局。
为了吃货女朋友,他创办了Ebay
很多成天上淘宝的家庭主妇或许并不知道,淘宝并不是马云的原创,它最初借鉴了美国电子商务巨头eBay的模式。而eBay那含情脉脉的创立史,是非常值得八卦一番的。
eBay创立于1995年9月,当时Omidyar的女朋友酷爱收集Pez糖果盒,却为找不到同道中人交流而苦恼。于是Omidyar建立起一个拍卖网站,希望能帮助女友和全美的Pez糖果盒爱好者交流,这就是eBay。Omidyar没有想到的是,eBay非常受欢迎,很快网站就被收集Pez糖果盒、芭比娃娃等物品的爱好者挤爆 。过去的二十年,eBay发展迅猛,给千家万户带去了生活的便利,2015年,eBay的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
一次“课堂作业”,催生了Google
1998年9月,25岁的拉里·佩奇和24岁的谢尔盖·布林决定合伙开个公司,公司提供的唯一服务就是搜索引擎。这就是Google。而Google最早脱胎于1996年1月诞生的BackRub,后者最初只是佩奇和布林的一个课题实验。
有一天,两人惊异地发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原本只有数位导师知道的BackRub系统。两人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售BackRub,但当时各大门户网站对这项技术非常冷漠,佩奇和布林决定自己干。于是,Google就在一个车库中诞生了。
嫌别人的网站太low
他们创办了Yahoo
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最初认为自控软件有很多的创业机会,便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作为创业实验田。但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方向的创业机会已经被几个公司垄断,留给他们的并不多。就在他们万分沮丧又百无聊赖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一日,两人无意中登录了一个叫“梅尔玫瑰”的搜索站点,尽管该站点内容空洞贫乏,缺少新意,但整个站点采用分类目录的做法吸引了他俩。为什么不组织一个像这样可供登录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询内容的站点?这种创新的思路引导了雅虎的诞生,并成为后来雅虎建立网站的技术方向。同时由于关键字技术的使用,查询速度更快,远非从前那些仅供上网者误冲误撞的搜索引擎可比,用杨致远的话来说:“雅虎是大器晚成的网络巨人。”虽然现在雅虎已经没落,但诞生时期还是很美好的。
学生不许用手机,
“变态”的校园文化催生了Facebook
大家都知道扎克伯格从哈佛退学创办了Facebook,却很少有人知道Facebook的创意种子根植于扎克伯格的高中时代。
2000-2002年,扎克伯格在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学习生活,这所知名度很高的寄宿制高中,是十大名校组织的一员,学院管理高度严密,学生只能在校园活动。同每个新生一样,扎克伯格也拿到了属于他的那份埃克赛特学生指南——这份“照片地址册”(The Photo Address Book)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Facebook”。
“Facebook”照片地址册一直是埃克赛特等学校学生社交生活和文化的主要部分。学生不允许带手机到学校,而学校宿舍里年年都有大量的学生来来去去,他们的宿舍每年变更一次,手机号码也是年年有变,所以这些“Facebook”是学生社交活动的宝贵资源。
当然,这些地址册不仅帮助学生寻找和联系同龄人,而且成为同学好友之间的文化纽带,学生通过这些手册可得知同龄人的住处,谁发迹了谁过得委屈,谁跟谁成为一对,谁有了家庭生了小孩等等。听起来跟如今的Facebook非常相似,对吧?当然,受到照片地址册的影响,早期的前网络社交文化已有苗头,在扎克伯格还没接触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在同学们之中火了起来。阴差阳错,扎克伯格只是恰巧接触到了然后融入进去而已。
上面提到的“意外带来的成功”,都是互联网产业的例子,当然,在传统产业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伟哥——副作用的正确使用
1992年,一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一种名为Sildenafil的药物,希望用它来治疗心绞痛。但在临床试验中,他们发现这种药物对心脏或心绞痛几乎无用,但对男性生殖系统有着巨大的副作用!于是实验室便顺水推舟推出了一个名叫“伟哥”的东西,并迅速席卷全球的市场。当然这背后的巨大获益者就是美国药企辉瑞公司。
邦迪,意外成就了这款最畅销的产品
1920年,强生公司员工厄尔?狄克森因为太太使用菜刀时不小心割了一个伤口,于是替她制造了一种随时可用的药膏带。这种药膏带由一小片纱布和特别的涂敷料加上外科用胶带构成,这样整个药带就不会粘在皮肤上。狄克森与营销人员谈到自己的发明,他们决定在市场上实验这种产品,经过初期的缓慢起步和不断的积累,“邦迪”成为强生历史上最畅销的产品,进一步强化强生进入消费者产品的“意外”策略。
一次过失,让杜邦发明了尼龙
1928年,一家化学公司试验室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不经意——也许是个过失——让一个烧锅始终开着过了一个周末。星期一早晨,主任化学师发现烧锅中凝结的材料可以拉出纤维。这是个令人振奋的发现。后来,在此基础上,他们终于找到了制造尼龙的办法。这家公司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化学公司。
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说:“这不过是瞎猫碰着死耗子而已。”但是德国人肯定不会这么说,因为在德国的一家大型化学公司的试验室里,同样的情况发生了多次,而且时间比杜邦公司的发现早得多,可他们每次都把凝结纤维给倒掉了,于是一切又得重新开始。看来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机会属于有心人。”
德鲁克:利用意外的成功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创新的来源归纳为七个,“利用意外的成功”便是其中之一。在论述创新的七个来源时,德鲁克甚至还把“意外的成功”列为第一项加以讨论,而且笔墨浓重,举出丰富的案例加以论证,足见他对这一创新来源的看重。他明确地告诫管理者和企业家:
“没有哪一种来源比意外的成功提供更多的成功创新机遇。而且,它所提供的创新机遇风险最小,求索的过程也最不艰辛。但是意外的成功几乎完全受到忽视,更糟糕的是,管理者往往积极地将其拒之门外。”
意外的成功是对企业家判断力的挑战。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德鲁克强调:在很多时候,“意外的成功”根本就没有被发现,几乎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它,更没有利用它。其结果是,竞争对手可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它并受益匪浅。
意料之外的事件包括意料之外的成功和意料之外的失败。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都不在人们的计划之中,一旦来临,很多人要么喜出望外要么惊惶失措。但是,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些意外的成功或者失败,对于他们而言,往往是改变命运或者创造历史的契机,因为所有的意外都蕴含着必然。
他们的成功很多都貌似意外,但是凭借着敏锐的机会捕捉能力、务实的钻研、不懈的坚持,最终将很多人没有看到或者看到而没有重视的机会,变为成长的天梯。
我们应当领悟和运用德鲁克指出的“意外的成功”这一创新来源,用以丰富和指导管理实践。当机遇闪现和来临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主动地捕捉它和驾驭它,积极为社会创造文明与财富。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